Monday, 9 May 2016

觀後感|《腥紅山莊/Crimson Peak》(2015)

總算找到時間把之前寫的心得搬過來XD


看完電影後,我坐在座位上無法移動,離開時是有些被動的步出戲院,而即便視線迎來了陽光,遠離了此片較陰暗的色調,我的心卻還彷彿遺留在Allerdale Hall,那在冬日時,底下礦場的泥土會浮上與雪融為一體,將大地染成緋紅色的腥紅山莊。這是一個初體驗。喔,我不是說其他電影未曾帶給我這樣的感受。有的,我曾被感動過無數次、我曾多次無法言語,只是,沒有一次像這次一樣。往常,我總是與戲裡的角色共同感受,我會為他們的遭遇哭泣或歡笑,而這次,我發現角色對我來講是模糊的其次。

別誤會,我絕對不是說在這部電影中角色不重要。只是沒有一次,讓我像今天這樣想來談談,故事。我想,也許不少朋友在看完後會和我一樣,對導演著重在角色彼此間的橋段不足而遺憾。我的確很想知道更多,關於Thomas Sharpe、Lucille Sharpe和Edith Cushing的故事。他們之間的進展著實太快速,兩個小時的時間真的無法清楚交代。但是看到最後,我卻有一種微妙的感受:儘管導演和演員在訪談中不斷提到,《腥紅山莊》不是恐怖片,只是一部有鬼魂的愛情故事,我看到的故事卻不是單獨存在於海報上的三人之間。這麼說或許很怪,在我內心裡有個聲音卻不斷告訴我:「這不是湯瑪斯和露西爾、或湯瑪斯和伊迪絲的故事。這是一個你未曾聽過、或許永遠也不會知道真實版本的故事;但妳知道它會是一個帶給妳和看完電影一樣感受的故事。(This is not the story of Thomas and Lucille or Thomas and Edith. This is a story that you have never heard before and perhaps of which the very beginning version you will never know; but it will be the story that drags you to the same deep where you are now after finishing the movie.)」



*以下劇透慎入*



Beware of Crimson Peak! 小心腥紅山莊!

我在看電影時看到了不少其餘故事的微妙影子,尤其是法國童話《藍鬍子(La Barbe Bleue)》。女主角伊迪絲新婚回到莊園時,驚歎的問男主角湯瑪斯,究竟有多少間房間;而湯瑪斯回答,他也不知道,但伊迪絲可以數數看。看到這裡我不禁會心一笑,而在之後伊迪絲詢問露西爾可不可以打一副鑰匙給她時,更讓我看到了《藍鬍子》的縮影。

這其實只是開始,看完電影後,更縈繞在我心上的卻是《第十三個故事(The Thirteenth Tale)》和《紅龍(Red Dragon)》。我想到《第十三個故事》某個段落裡溫特女士在說故事時依稀問到瑪格麗特:「妳怕鬼嗎?我現在要說的就是一則鬼故事。」而《紅龍》的結尾也寫到「他覺得自己錯了,賽蘿古戰場上沒有鬼,鬼存在人的心裡。」

這讓我更願意如此相信,故事與故事之間環環相扣,有其相似與相異之處的原因只在於,或許它們想告訴我們的都是一樣的。就像早期童話是來自地方事件,為了警告孩童和少女而加以改編。

女主角伊迪絲對於她筆下寫的鬼魂故事如此發表看法:「鬼魂只是隱喻,它們代表的是過去。」從一開始我們就能看到,她病逝的母親不斷以鬼魂之身回來警告她:「小心腥紅山莊!」而在片尾時,我們會發現,整部《腥紅山莊》就是出自於伊迪絲·庫欣之手。這不免留下更多的疑問在觀眾心中,這究竟是她的親身遭遇,或這只是一部小說?但想一想,這又為何不能兩者都是呢?就像我上面說的,或許我可以大膽推斷,這是一部帶著警示作用的成人童話。



我想先藉由我認為主要的三個角色(對不起了,艾倫醫生)來開始這段故事。


露西爾·夏普(Lucille Sharpe)

忘了在哪段訪談中看到,演員潔西卡·雀絲坦(Jessica Chastain)說到自己曾疑惑,不是都講飾演反派角色很愉快嗎?為何自己在詮釋露西爾時並不開心。我覺得這一句話便圈出了重點。

露西爾不是個快樂的女人。

她在接近尾聲時對伊迪絲說:「畸形的愛將我們變成怪物。(It is a monstrous love, and it makes monsters of us all.)」她的愛,很多、很深、很沉重。我想那麼強烈的愛會扭曲一個人。而也許這也是露西爾是《腥紅山莊》我最喜歡的角色的原因。撇開一切不談,她的愛是所有角色裡最純粹、最豐富的。

從小生長在父親暴力的陰影下,有個無法保護自己與弟弟的母親,她扛起了這樣的責任。那樣的環境,造就了一個不快樂的女孩,而你要如何期待她會長成一個理智、快樂的女人?我想,那時湯瑪斯是她的一切,她願意付出所有來捍衛他和她之間的關係。那份永遠不分離,該是她最美好的冀望。

四個主角的海報上都分別有一個物件,我確信那代表著他們自己。露西爾的,是黑蛾。她曾在紐約時和伊迪絲說到:「黑蛾以吃食蝴蝶維生。」但在前一句,她也說到:「陽光給予蝴蝶生命,而當陽光消逝,蝴蝶便奄奄一息。」伊迪絲的海報上印著蝴蝶,我卻覺得這一句露西爾不是針對伊迪絲說的,她是在對自己述說一個提醒--別當蝴蝶,需要仰賴陽光,寧可成為那生命力強韌的黑蛾。我想這是她從孩提時代對人生失望的表現。



湯瑪斯·夏普(Thomas Sharpe)

演員湯姆·希斯德頓(Tom Hiddleston)在訪談裡提到對這角色的看法我很喜歡:「我愛他的勇氣,但恨它來得太晚。」這完整表達了當湯瑪斯終於下定決心時我心裡的感受。

我很難單獨來談湯瑪斯,老實說,當談到湯瑪斯我難免會想講到伊迪絲。他們倆人在我看來很相似。伊迪絲對湯瑪斯一開始的評語是「受挫的夢想家」;她自己又何嘗不是呢?因為女性的身份而遭受出版社格外的檢視,無法寫自己想寫的故事。

我認為在湯瑪斯和伊迪絲這段關係中,湯瑪斯是先陷入的那一方。也許比他自己知道的還早。當然,以觀眾的角度來看,伊迪絲可以說是在湯瑪斯稱讚她的作品時就被他吸引了,但那不是愛。我是指真的愛。

我又怎麼會可以這樣篤定,湯瑪斯這個原先打算誘騙伊迪絲的男人,先付出了自己的真心?

導演古勒摩·戴托羅(Guillermo del Toro)曾說到:「一段戀情的發展,開始於瞭解對方的黑暗面。」

湯瑪斯讀了許多伊迪絲的作品,而作品中能反映出作者的性格,不只那些她自己知道的、別人能看到的,還有那些非常隱密的。

當伊迪絲的父親賄賂湯瑪斯,要求他離開並在臨去前讓他的女兒心碎,湯瑪斯做的很好。事實上,太好了。他對伊迪絲說,她盡寫一些愛情裡的痛苦、失望、無助、黑暗,自己卻一點都不瞭解愛情,她期望什麼?期望一個可以拯救的靈魂嗎?一份完美的愛情嗎?再次回想起這一段,我不知道是我一廂情願地將自己的想法加在演員的演技上,或我的確看見了,湯瑪斯眼裡的渴望。他渴望被拯救,而他不需要和伊迪絲相處太久,只要讀了她的文字,他幾乎可以確定那是一個可以拯救他的女人。

湯瑪斯還接著說,別傻了,伊迪絲不過是個被寵壞的女孩,這世上沒有完美的愛情,愛情滿是缺陷。這一字一句,雖說是為了讓伊迪絲心碎,卻讓我覺得湯瑪斯再認同伊迪絲不過了。沒錯,雖然伊迪絲不懂愛情,但湯瑪斯懂,而真正的愛情,確實像伊迪絲寫的那樣,黑暗、無助、失望、痛苦。他能說出這樣傷人的話,何嘗不是因為他很瞭解伊迪絲?

原文: "Its absurdly sentimental. The aches that you describe with such earnestness, the pain, the loss… You clearly haven’t lived at all in fact, you only seem to know what other writers tell you. You insist on describing the torments of love when you clearly no nothing about them. I’m not done yet! 
What do you dream of? A kind man? A pure soul to be redeemed? A wounded bird you can nourish? 
Affection…Affection has no place in love, Edith. I advise you to return to your ghosts and fancies; the sooner the better. You know precious little of the human heart…or love, or the pain that comes with it. You’re nothing but a spoiled child."

湯瑪斯在伊迪絲瞭解他自己之前,就先懂她了;所以他也在伊迪絲愛上他之前,先愛上伊迪絲。



伊迪絲·庫欣(Edith Cushing)

電影剛開始不久,有一位貴婦諷刺伊迪絲說:「她可是我們的珍奧斯汀呢!噢,不過她死的時候還是個老處女,是吧?(She's our very own Jane Austen. She died an old maid, didn't she?)」

伊迪絲的回答很妙:「我寧可當瑪麗雪萊,她死的時候是個寡婦。(Actually, I'd rather be Mary Shelley. She died a widow.)」這似乎也詼諧地預言了她的結局。

就像我上面說的,我很難將湯瑪斯和伊迪絲分開來談。我想更進一步說說,對湯瑪斯來講伊迪絲究竟有什麼特別,並且伊迪絲是否有真正愛上湯瑪斯。

結婚後,湯瑪斯在工作室展現自己的發明給伊迪絲看。他說小時候他喜歡發明一些小玩具,為了要逗露西爾開心。當伊迪絲讚歎小機器人的精緻時,湯瑪斯彷彿有些著迷地說:「妳很特別⋯⋯」而在挖採礦土的機器終於成功時,湯瑪斯興奮地對露西爾說:「我得給伊迪絲看看!」

這兩段讓我覺得,或許伊迪絲是第一個因為湯瑪斯的發明而打從內心裡微笑並認同他的人。當還是男孩的湯瑪斯努力想逗露西爾開心,露西爾卻已經必須承擔起保護弟弟的責任,我想,她並沒有認真在乎過弟弟的那些小發明。

伊迪絲特別之處在於,她跟湯瑪斯一樣是個夢想家。

她在發現一切真相時,對湯瑪斯哭喊:「你騙了我! (You lied to me!)」湯瑪斯承認說:「我的確是。(I did.)」她繼續說:「你對我下毒!(You poisoned me!)」而湯瑪斯的回答還是一樣:「我的確這麼做了。(I did.)」但當伊迪絲說:「你說你愛我!(You said you loved me!)」湯瑪斯的回應不禁讓人心痛:「我仍然愛你。(I do.)」

伊迪絲會否想起,她在聽湯瑪斯前妻的留聲機時,他的前妻要求他說些什麼、要求他說愛她,但湯瑪斯卻只是吟起一首詩;以及露西爾說,湯瑪斯未曾和前三任妻子有過床笫關係。我想這在在都證明了,湯瑪斯真的愛著伊迪絲。

相較起來,伊迪絲的感情變化就比較難以捉模。她愛著那個「受挫的夢想家」、那個能與她討論作品的男人,但她是否在發現他的黑暗面時,還能接受他?

我努力地回想。湯瑪斯對她說:「如果妳希望的話,妳可以和醫生一起離開。但若妳信任我,等我。」、在露西爾死後,伊迪絲撫摸了湯瑪斯的鬼魂、他生前遭毀容的臉孔——只是,這些無法說服我。伊迪絲留下來了,表示她信任他,這樣的解釋我認同;但我找不到可以說服我自己,她仍然愛他的證據。我頂多願意相信,她原諒他了。

這樣的認知,讓我這個一向喜歡喜劇收場的人挺難受的。我根本在為難自己吧!明明可以簡單的理解最後的碰觸、簡單的認為伊迪絲接受湯瑪斯了,只是卻在還煩惱著這問題的時候,我看到片尾《腥紅山莊》的書被闔上,伊迪絲·庫欣的名字就放在作者的欄位。我突然釋懷了,不再糾結於角色之間的感情。

而這就是我最後要說的,故事。



有些鬼魂,不會離開。(Those, they never leave.)

在《腥紅山莊》中,鬼魂有三個顏色,黑色、紅色、白色。

我對於紅色的解讀比較簡單。紅色的鬼魂出現在莊園中,都是那些死於夏普姊弟手下的魂魄。紅色,象徵著血、冤屈和怨恨。

我其實更願意來多講講黑色。只有伊迪絲的母親和露西爾的鬼魂是黑色的,那麼這顏色代表著什麼呢?母親警告孩子,是出於愛,但若將這樣的解釋套在露西爾身上,似乎也不那麼恰當。片尾最後伊迪絲唸出的獨白讓我自認有了最佳的理解。

There are things that tie ghosts to a place, 
有些東西會讓鬼魂留在一個地點
very much like they do us.
就好像我們會為了某些事物停留一樣
Some remain tethered to a pach of land or a time and date.
有些鬼魂被一塊土地、一個時間點、一個日期束縛
But there are others that hold to an emotion, a drive: loss, revenge, love... or a terrible crime.
但也有一些僅僅只是因為一種情緒、一種衝動,像是失去、復仇、愛,或是一項駭人聽聞的罪行,而留下⋯⋯
Those, thery never leave.
而這種鬼魂,不會離開。

我的解答就是獨白中提到的"tether"。黑色,代表的是執著、掛念。潔西卡·雀斯坦在訪談中提及,露西爾心底最深處的夢想就是,永遠不要離開艾勒戴爾大宅(To never leave Allerdale Hall)。即便在最後她的鬼魂仍坐在大宅內的鋼琴前,彈著她從小唱給湯瑪斯聽的搖籃曲。

劇情中有一段是艾倫醫生和伊迪絲分享能看到幽靈形體的玻璃片,記得他曾這麼說:「……也許有一些物質,例如礦土裡的成分,會將它們的身影保存下來。」也許並不是那些成分的原因,而是它們想要留下,留在那片土地、那棟宅子、那個時機、那份感情。

唯一的白色,是湯瑪斯的鬼魂。他可以說是拯救了伊迪絲的性命。在被伊迪絲撫摸後,他便消失了。我願意相信,他是真的離開。不再被束縛,而是真的自由。白色是黑色的相反面,那麼也許如此解釋也不為過:白色的鬼魂,不像紅色的那樣帶著積怨,也沒有黑色的執念,它是,了無牽掛、自由的。

隔了一天,我再寫這篇心得,那些情緒或餘韻漸漸淡了,即便我知道它們是真的,卻攪擾不了我了。就像那些鬼魂之於我一樣。

我開始覺得,也許這不是一部愛情故事、也許甚至跟鬼魂沒有太大關係,這就是在講一塊土地、一間莊園、一種愛。這些湊在一起,成為一部《腥紅山莊》。也許作者原先想說的就是這麼簡單的故事,像是童話一樣。童話從來不會對不必要的細節琢磨太多,留下的卻已足夠。所以我開始不會遺憾無法得知更多主角的故事;我只需要知道,在某個時間、某段日子、某個地方,有某份相同的愛、某種相同的失去,曾發生過,就夠了。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